盐碱地上的励志青春[组图]

盐碱地相关小知识,以下是盐碱地上的励志青春知识相关内容:

W020210522279418634841.jpg

  台州中学有着丰富的红色基因传承

W020210522279420022779.jpg

  王鸣(左一)为同学们讲述垦荒故事

W020210522279421293245.jpg

  同学们体验知青生活

  浙江在线5月22日讯本周,记者来到浙江省台州中学,随该校政治老师陈雅琴一起,带着同学们前往位于临海市桃渚镇的洞港青年农场。那里,是当地的一个红色地标。

  之所以来这里,是因为此地曾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但在1973年至1980年间,通过先后七批、329名临海下乡知青,在这里修筑塘坝、开垦盐碱地、种植棉花、滩涂养殖的奋力拼搏后,早已将这里改造成了一片幸福的新家园。

  这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中,不仅有着台州中学的红色印记,也诠释另一番“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奋斗精神。

  农场里的挑水青年,都是十六七岁的孩子

  “王馆长”是大家现在对退休干部王鸣的昵称,1974年7月至1976年11月,他作为知青,就在洞港青年农场上山下乡。

  这次,作为台州中学校友,王鸣带着00后“师弟师妹”们在农场实地参观、温故知新。

  洞港农场在海边,从台州中学出发,车程一个多小时。农场里,除了当年留下的砖瓦老房外,跃入眼帘的还有大片橘林——这些,都是当年的“王鸣们”徒手开垦盐碱地后,栽种下的成果。

  王鸣和同伴们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

  1973年7月,王鸣高中毕业。那时他只有16周岁,“16岁,是和大家一模一样的年纪。”走在橘林间的田埂上,王鸣的这一对比,着实让这堂思政课有了别样的意义,也让在场的同学们有了更多共鸣。

  当时,因为年纪太小还不能当知青,无奈之下,王鸣当时先到临海通用机械厂当了半年钳工,等到1974年春天,洞港建了一个知青农场,他再积极申请后才被批准前往。但初到农场,王鸣他们什么都不会干。

  “刚开始的一个星期,农场安排我们四个新青年为农场食堂挑饮用水。那时,农场场部远离区所在地,尽是成片的盐碱地,连地下水都是咸的,不能饮用。”因此,王鸣他们每天都得去离农场三公里外的龙头山挑山水,解决饮用水问题。

  每人一天的任务是挑四趟水,这样才够一百多人一天的饮用需求,“当时,我们个小力弱,要挑一百多斤满担的水是根本不可能的,于是每人只挑半桶水。就是这半桶水,挑在肩上也要不时换一下。”

  一天下来,王鸣他们就累得腰酸背痛,肩膀肿得像馒头,三天下来人就吃不消了,“那种劳动强度,是我们之前从未有过的。”

  开地、垦荒、办厂,永不言弃的坚持

  在农场的三年时间里,一年365天除春节全国统一放假一周外,王鸣他们几乎天天出工。冬天农闲时节是兴修水利的重要时间,他们必须把河道疏浚、地沟切好,做好疏浚排水,才可以使盐碱地尽快淡化。

  “记得1974年腊月里的一天,北风呼啸,天还下着雪子,大家都以为这下总算可以休息了。可刚吃完早饭,出工的哨子就响了。劳动中大家双手冻得像红萝卜一样,有些女青年脸上还挂着泪珠(实在是太冷了),可大家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我们挑河造桥打地沟,种棉种粮种咸青(一种植物),吃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苦,练就了一手干农活儿的本领,练出了一身好体力,更炼就了顽强不屈的意志。”

  王鸣的额头上,至今留着一道深深的伤疤。那是他和战友在用铁锹翻泥巴时,战友操作失误,不小心甩到他脸上,给破了相。

  参观农场文博馆时,学生们被当时的很多实验器材给吸引了。原来,为了更好地解决农场经济问题,王鸣他们决定自己办渔业队,办养猪场,还决定办蜊灰厂(一种用于砖瓦粘合的材料)和甲壳素厂。

  “我们接受了办甲壳素厂的任务。筹办初期,我们没有资金,没有技术,只有一颗执着的心。自己琢磨,自己研究。”王鸣记得,他们这些小青年,每天猫在小屋里研究、捣鼓。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经过几个月这样不下数百次的试验后,终于研究出了生产甲壳素的工艺流程和制作方法,“后来我们生产的甲壳素供应杭州、上海等多个学校、科研单位,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现场聆听的同学,和故事中的那些主人公年纪正相仿,也正因如此,这堂课变得格外生动,同学们也听得格外入神。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走出教室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增强学生体验性,才能明理,才能增信,才能践行。”台州中学党委副书记程志平说,此次选择了洞港青年农场作为现场教学场所,不仅是因为馆长王鸣是台州中学校友,更因为他和329名临海下乡知识青年曾在这里挥洒汗水,战天斗地,把盐碱地开辟成稻田和果园,谱写了一曲时代青春之歌,“带领学生走进这片土地,听学长讲述那个艰苦岁月,参观简陋的知青房,抚摸远离学生生活的农具,亲身体验操作水车的辛劳,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到‘奋勇当先、无畏艰难、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洞港精神。”

  自1867年,台州知府刘璈创立了台州中学前身“广文书院”以来,这所百年名校一直名人辈出,柔石、陈荩民、王观澜、林炯、朱自清等多位仁人志士都曾就读于此或在此教学,参加革命工作的学子,更是数不胜数。因此红色基因的传承,更是代代接力。

  “近年来,学校在创新思政课形式,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让思政课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程志平说,比如,针对线上教育平台的问题,学生通过调研,撰写提案,开展模拟政协活动。又比如课前进行时政分享活动,用所学思政原理分析社会热点事件,这种方式深受学生喜爱,使思政课堂真正“活”起来,“台州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接下来我们准备带领一批学生参观校友企业,从他们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学习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陈雅琴老师也表示,这样的思政课能在同学们内心引起触动,让他们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实现离不开艰苦奋斗,在逆境中走出光明前途离不开永不言弃的坚持。在活动中实现教材理论与真实情境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王雨琦:即使身处艰苦的环境中,洞港农场的知青们却依然保有积极向上的状态以及乐观的精神,不屈的毅力和无限的活力——这激励着我们这一代青年不断前进,不惧一切困难与挑战。

  蔡可:洞港知青历时三年,开沟258条,挖河9条,将盐碱地改造成为可供耕种的土地。他们的故事,给予我们极大的鼓舞,让我们在垦荒精神的激励下不断奋斗,不断前进。

  曹展榕:马灯、油灯点亮的是一位位青年的人生梦想,我们应在年轻时尽全力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丰富自己的阅历,即使眼前的道路曲折艰难,也要坚持昂首奋进。

  丁佳盈:当王鸣馆长以亲历者的身份带我们游览洞港农场时,那段知青岁月的激情与热烈扑面而来,不由心生感触。这份不怕艰难、克服险阻、脚踏实地的勇敢将持续激励我们披荆斩棘、大步向前。

  胡靖乾:看着一张张老照片,我们仿佛与一位位洞港知青相遇。他们战天斗地,笑迎风雨,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令我肃然起敬,也深深地激励着我的生活和学习。

  金俊伟:从盐碱地到良田,垦荒精神爆发出了强大的力量。我们青年一代要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发扬昔日的垦荒精神,为祖国的伟大强盛添砖加瓦。

以上盐碱地上的励志青春相关所有内容(含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盐碱地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联系站长删除

上一篇:浙江省人民代表大
下一篇:宁波外贸进出口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