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被灭,这支军队依旧守护边疆53年,最终,到死都没回到国家

  每当读到“白发龟兹”的故事,笔者内心都会被深深的触动。这是一个忠魂守疆的故事,也是抗击外敌的故事。它背后代表着将领不屈、老兵不死的精神,象征着无上的骄傲和荣光。

  有人说,这是一个伤感的故事,但是,在笔者看来,它更多的是带着悲壮色彩。曾经,舍我其谁远征边疆,到最后,英雄迟暮战死异乡。无数忠魂杀敌斩将、浴血奋战,只为了国安民安,不悔忠心,这是一曲悲壮赞歌!

  在这个忠魂卫国的故事里,领头的将领叫郭昕。请记住这位将领,他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侄子。郭昕之父郭幼明,是郭子仪的同母弟。

image.png

  公元781年,长期与唐王朝失去联系的郭昕终于打听到了消息,根据消息,他知道唐王朝依旧存在。于是,郭昕派出自己最为信得过的士兵,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口信前往唐王朝,告诉皇帝:“他们这些人还存在,并没有战死和投降。”

  据记载,郭昕曾这样对前去的士兵交待:“兄弟们,你们这次的任务非常重要,此行的目的就是告诉朝廷和那些官员们,我们所有的将士们还活着,都在龟兹这里,没有战死和退缩,更没有投降。河西一直被我们守着,整个安西也在我们手上,没有丢失。”

  郭昕说完这些,沧桑的脸庞禁不住激动喜悦。十几年了,他和军队已经被困在此地十几年了,更为糟糕的是,与朝廷的联系也从此断了。此刻,突然有了朝廷的消息,郭昕如何不激动。这十几年里,他们身处条件艰苦的大漠塞外,不仅顽强的存活了下来,还屡次打退了吐蕃的进攻,牢牢将唐朝疆土控制在手里。

  士兵们听完郭昕的嘱托,深知事情的重要。他们向郭昕深深一拜后,直接翻身上马,策马扬鞭驰骋而去。一骑绝尘溅起滚滚黄尘,望着远去的身影,郭昕神色竟然有些出神。他一个人站在那里许久,盯着长安的方向,两行浊泪流了下来。

  十几年了,他们这些将士有些已经长眠地下。尽管与朝廷失联,但郭昕仍然相信唐朝没有覆灭,他们相信大唐王朝没有忘记他们的存在,没有忘记那万里塞外,还有一群将士无怨无悔的忠守边疆。这一天的到来并不算迟,尽管郭昕的头发已经花白。可是,在他心里,国在便根在,根在则民族就不会亡。有了这些,他郭昕便死而无憾。

  时间回到十几年前,也就是公元766年,当时的中书令郭子仪曾向朝廷请求派遣使者巡视河西、安西等要地。随后,郭昕接到这一委派,便前往河西、安西等地巡抚。

image.png

  当时唐朝正处于国力巅峰时期,而郭昕只是个心怀壮志的毛头小子,突然,朝廷下令委派他去安西从军,郭昕内心欢喜的不得了。终于有了一展抱负的机会,郭昕心里还梦想着带着大唐最精锐的军队为国家开拓疆土。可是,往往事与愿违,在郭昕到达安西时,唐王朝突然爆发安史之乱,叛军一度兵临长安。

  各地精锐军队被紧急调往京师抵御叛军,可是,唯独命令郭昕留下守卫安西,并为其留下一万军队,其他安西军队则全部被抽调支援长安。郭昕怎么也不会想到,内乱爆发的那一刻,他和军队的命运便已注定,成了一支远赴西域的孤军。

  两方战场的较量正在拉开序幕:一边是唐朝军队和叛军混战杀伐血流成河,一方是吐蕃虎视眈眈伺机而动。

  整个唐王朝陷入叛乱泥潭,兵力消耗巨大。这就造成了西域各个要塞防守不足,如此好的时机,唐朝的宿敌吐蕃自然不会放过。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吐蕃终于向安西等地展开疯狂的攻势。

image.png

  随后,在吐蕃的突袭下,河西和瓜州相继陷落,连当时的瓜州刺史张铣都被杀害。当时的唐王朝知道吐蕃趁机侵略疆土,可是,自顾不暇的朝廷已经没办法派兵支援,只能眼睁睁看着大片疆土失陷。毫不费力的连续攻陷多座城池,吐蕃士气大振,不再对唐军恐惧。

  随后,他们又相继攻陷了河西诸州、安西四镇、陇右等要塞重地,彻底将西域与唐王朝的联系通道中断,这就造成了郭昕后来十几年与朝廷失联。

  在当时四面楚歌的处境下,郭昕率领的士兵们却没有丧失斗志,反而作战更加勇猛,用实际行动体现将士誓死守卫疆土的决心。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他们想办法汇聚起被打散的四镇唐军,又联合起来当地的少数民族士兵,共同站在同一战线,抗击外敌。

  如今,我们难以想象在当时的处境中,他们是如何坚守下来,又度过了多少艰苦的日子。但我们明白,这些将士心中都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抗击外敌,守家卫国。在“白发龟兹”故事里,我们同样看到了西域少数民族与唐朝将士共同御敌、保卫祖国的英勇事迹。

image.png

  由于孤立无援,将士们以及当地的人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依靠自己。没有吃的粮食那就自己种,没有用的钱币那就自己铸钱。这在当时,算是最为有效的自救办法。在后来考古中,考古学家便在库车、阿克苏等地发现了许多唐代的“大历元宝”。

  这些钱币便是当时安西军民所铸造的钱币,可以说,它并非文物那么简单,背后更承载着安西军民浴血杀敌、忠贞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是那一段悲壮历史最有力的见证。慢慢的,随着后世有关唐朝西域的物品不断被出土,曾经那段被黄沙埋藏的历史,犹如昨日重现。那锈蚀的刀剑、散落的白骨,无不向后世诉说着曾经发现的一切。

image.png

  再说那郭昕派出的士兵,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赶到了长安城。此刻的士兵衣衫褴褛形如乞丐,可见,一路上遭受了诸多磨难。繁华的长安城内,士兵们脏兮兮的穿着吸引了来往的行人注目打量。然而,这些人却不知道,他们几人便是守卫安西十几年的唐朝士兵。

  一路走来,一行几十人的传信队伍此刻就剩下几个人了,无数信使已经葬身沙漠。随后,这些士兵不敢拖延丝毫,到达长安后立刻便将郭昕的嘱咐汇报给了唐朝皇帝。这个时候整个唐朝不论是朝野还是民间,都被这则消息震动,他们此刻才明白,原来西域还有守军,疆土还仍然属于唐朝,并没有被吐蕃吞并。

  当时的唐朝皇帝听到这消息后,难以置信道:“没想到,隔了这么多年,西域的河西、安西等地还都在啊。”

  随后,朝廷对守卫疆土有功的将士大规模赏赐,为了奖励郭昕的忠贞,特意封他为武威郡王,安西的普通士兵都被连升七级。但是,此刻的大唐王朝早已是外强中干,对于西域如此遥远的疆域早已没有能力控制。

  或许对于许多史学家来说,西域失守无关紧要,常常被他们忽略而过。毕竟,西域在他们眼中,只是一片荒凉之地,丢了就丢了。然而,他们不知,西域是安西守军戍边塞外的使命所在。哪怕魂归他乡,也不会有将士将西域拱手相让。

  这次士兵送来的消息,使得朝廷知道了一干将士的坚守和存在,整个朝野也是哭成一片,知道苦了将士。在722年,唐朝派了一队使者前往安西,但是,除了赏赐安西守军一堆头衔外,朝廷没有对安西守军带去任何实际帮助。

  但是,对于郭昕来说,能让国家知道他和士兵还在坚守,便就足够了。他曾鼓舞士兵说:“我们的国家还记得我们,人民也没有忘记我们。这次送信并不是一无所获,至少,我们知道唐朝没有覆灭,它仍然还在,且有了新的年号。”

  为了士兵能记住这一刻,他吩咐士兵将之前的“大历元宝”钱币改为“大唐建中”钱币,这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士气,使得军队相信,在他们背后还有一个强大的王朝时刻准备着。

image.png

  这里,安西军民在郭昕的率领下,从所面临的危困局势和自铸货币来看,在阿克苏地区境内的唐代遗址中出土和发现的由安西守军自铸的唐代“大历元宝”和“建中通宝”及“元”字钱和“中”字钱,正是安西军民万里悬孤,军疲民乏,泣血死守,不失对祖国的一片耿耿忠心的历史见证。

  然而,这种“鼓舞”注定是短暂的,很快,安西军队再一次和唐朝失去联系。

  失去联系后安西军队到底经历了什么,这点历史上并无准确记载。后世人只知道在公元803年,吐蕃再次大规模进攻西域要塞,当时的重要城镇西州被攻陷。西州的失陷,使得龟兹暴露在敌人面前,处境非常危险。而当时的龟兹,恰好是郭昕等部最后一处可以抵抗的城池。

  攻陷西州的同年,吐蕃开始围攻龟兹,而当时的郭昕无论是兵力还是处境,都是处于劣势。不过,令人惊喜的是,郭昕私下与回鹘合谋,利用计策大败吐蕃军队。这一次的胜利,是足以载入史册的经典战役。要知道,当时的郭昕将军已经七十多岁,他率领着手下数千的残兵老将面对的可是正值壮年的十万吐蕃大军。

image.png

  能够获得一场胜利,可以想象,整个战斗过程是多么血腥残酷。

  公元808年的一天,冷冽寒风中暴雪肆虐,这一天值得被后世永远铭记,它是唐朝西域戍边以来,最为悲壮的一天。期间,士兵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集体回到中国。但是,这最后一支安西守军在孤立无援之下,被吐蕃大军围困在龟兹一处堡垒里。

  在这种绝境之下,白发苍苍的郭昕将军拔出宝剑振臂高呼,发出生命中最后一次冲锋。

  这一刻,安西守军喊杀震天,不论是老兵还是伤兵,他们都仿佛重回壮年,手持断剑残刀,与冲上城头的吐蕃大军进行最后的浴血拼杀。敌我巨大悬殊下,全部将士壮烈牺牲,无一人投降!虽然,安西守军没有等到长安军队驰援龟兹的那天,但他们没有绝望,没有恐惧。

  而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向世人证明誓死守卫疆土的决心。

  唐朝历届皇帝从李隆基算起,到安西守军全部阵亡,时间跨越了近半个世纪,皇帝也换了六任。唯独西域老兵忠心如初,守了边疆半辈子,直至战死的那一刻,依旧无怨无悔,后世尊其为“铁血郡王”。

  重新回顾历史,远眺时间长河。你会发现,在那曾经的唐朝、那荒凉的西域深处,恰好是“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康熙墓被盗,原计
下一篇:将军舍命保护赵匡